观俄国春晚

看芭蕾舞剧《胡桃夹子》

IMG_7824.jpeg

2025年8月3日下午,我在友谊剧院欣赏了Russian State Ballet Theatre剧团演出的《胡桃夹子》。在一些欧美国家,这部芭蕾舞剧相当于「春晚」,是圣诞季必演的剧目,连演十几场。虽然时值盛夏,酷暑难耐,还有雷暴雨,冬日气息为0,但高雅艺术光临我市,机会难得,我冲!

《胡桃夹子》讲一个小女孩在平安夜收到了一个帅气的木偶,睡梦中木偶幻化成风度翩翩的王子,带着小女孩闯入童话世界。这套芭蕾舞剧实在太出名,长久以来我都把“胡桃夹子”当成一个四字词语,约等于“梦幻芭蕾”。到现在我才突然想起来一个没有人问过的无聊问题——

诶?胡桃在哪里?夹子又是什么?为什么这部剧叫“胡桃夹子”?

IMG_7829.jpeg

(演出结束后演员在谢幕。)

The Nutcracker,所以它指的是开核桃的工具。我见过的核桃夹子都仅仅只是一把金属钳子。如果我能想象它是王子并且爱上他,I must be crazy.

胡桃夹子确实是撬开核桃的工具,通常由木头制作。在欧洲,胡桃夹子被制作成人形的玩偶,通过背部的手柄可以利用它的嘴巴来夹碎核桃。常见的胡桃夹子是留着大胡子、戴着高帽子的士兵和国王形象。因为制作非常精美,已经从单纯的工具变成了装饰品,一些欧洲国家依然保留圣诞节赠送胡桃夹子的传统。胡桃夹子最著名的产地为德国的厄尔士山脉,柴可夫斯基著名的芭蕾舞剧《胡桃夹子》正是受德国作家霍夫曼的童话《胡桃夹子和鼠王》启发而创作的。

真相大白!原来都是文化差异啊。

NUT-5.webp

至于芭蕾舞剧,有一点失望。首先我认为舞美有点土,衣服太鲜艳了点,有小时候去逛游乐场的感觉。另外巡演为了方便出行,布景也是比较简单的,圣诞树就印在幕布上,也没有带乐团,音乐都是录播的。(不过票价才90元还想要什么自行车?)

我是百分百门外汉,对芭蕾舞的认知基本上来自Tirion Law的vlog,她是来自香港的舞者,现为加拿大国家芭蕾舞剧团的首席。对比Tirion分享幕后彩排和演出花絮,Russian State Ballet Theatre的舞者在表演《胡桃夹子》时似乎并非在最佳状态。比如说,群舞的动作不齐,场面有时候有点乱糟糟的感觉。舞者偶尔空中姿态不够优美,原地起跳落下时候身体不是直的。不管男主演还是女主演都有站不稳的失误。不知道是不是我要求太高,把芭蕾舞当奥运体操比赛在看了。

“Christian Spuck’s exquisite take on the Russian classic... a striking and moving work of art th.jpg

(Tiron Law在《安娜·卡列尼娜》中饰演陶丽。)

ChatGPT老师介绍,Russian State Ballet Theatre 虽然打着“俄罗斯”头衔,但实际上它并不是俄罗斯国内一线的国立剧团,主打低价普及、节省制作成本。布景印幕布、亮色系服装、造型浮夸,都是这类巡演团常用的策略:好运输、好辨识、照片上看起来“热闹”。

自从俄乌战争以来,许多俄罗斯演出团体在欧美被取消或限制巡演,对他们来说,亚洲市场特别是中国成了主要出口地。中国有庞大的中产观众群、文化消费愿望日益增长、又对“俄罗斯芭蕾”有传统印象加持,对他们是极具吸引力的市场。同时,中国很多中小城市缺乏一线舞团进驻的可能,像这种带着俄国光环、票价低、节目熟的团体非常受欢迎。但反复巡演、演员轮换频繁、经费减少、士气疲软,也确实可能导致整体表演质量下滑。(此段依然是chat老师的高见。)

2016年夏天去俄罗斯旅行,看过一场《天鹅湖》。顶级剧团(比如马林斯基剧院)在夏天都会出城巡演,所以当时还能在圣彼得堡看到的演出都不是最顶级的。但是亚历山大剧院(Alexandrinsky Theatre)制作的《天鹅湖》依然震撼了我,美到令人窒息!回看照片,当时演出还有乐池,音乐都是乐手现场演奏的。整座剧院古色古香,身穿燕尾服工作人员引领观众入座。我坐在剧院两侧阳台位置,和俄国时期的贵妇用同样的视角望向舞台。演出结束,回望剧院,就像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。难忘的剧场体验啊,需要天时、地利与人和!

IMG_6076.jpeg

(驻场演出一般都有乐团在乐池现场演奏,但巡演通常就不会带乐团了。)

IMG_6074.jpeg

(亚历山大剧院内部。)

IMG_6089.jpeg

(坐在阳台贵妇位欣赏芭蕾舞。)

IMG_6094.jpeg

(散场时分的亚历山大剧院。)

Alexandrinsky(亚历山大剧院)2.jpg

(亚历山大剧院夜景,图片来自网络,人家拍得更靓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