玩音乐,怎么个玩法?

看Joe Longardner爵士乐六重奏演出

IMG_7865.jpeg

(从左到右,键盘手卢卡斯、次中音萨克斯管Joe、中音萨克斯管彭俊贤、长号田翔宇、贝斯朱楚亮)

是什么演出,我只提前10分钟到,还能占第一排,还有座位坐?

2025年8月9日夜晚,我到光芒Enlightening看了Joe Longardner的爵士六重奏演出。太幸福了,我竟然离鼓和鼓手那么近!!!终于可以亲眼看到,那些我在爵士乐里喜欢到不得了的声音,到底是鼓手用什么手法、打在哪个鼓组上制造出来的。用鼓棒敲击鼓面边缘的金属框,这招我已经不吃惊了(毕竟我是很专业的听众),今天还见识了鼓手李浩鑫像拿毛笔一样拿鼓棒,轻轻甩动手腕碰撞钹片边缘~~制造出来的声音无比美妙!鼓手对钹片的运用也很灵活,有时击打边缘,有时击打中央,制造出来的音色也很不一样。

IMG_7863.jpeg

(鼓手李浩鑫。数数看一共架着多少个麦克风?鼓的收音极其复杂。留意底鼓,鼓面开了个洞,里面放了布,鼓手使用这些方式把乐器的声音调整成自己想要的效果。)

啊,这就是我喜欢爵士乐的原因。乐器并非只有一种固定的演奏方式,所有能制造出声音的方式,都可以成为一种演奏技巧。玩音乐的本质,就是玩声音。

长号手田翔宇拿出了一个类似马桶塞子吸头的东西,罩着喇叭口吹奏!好抽象啊……不过对方是四川音乐学院的老师,所以他并不是胡来,只是我的审美水平暂时理解不了。

演出介绍,提及来自波兰的键盘手卢卡斯(LUKASZ LAGOCKI)在职业音乐家的身份之外,还是一位语言学家,正在华沙大学攻读音乐语言特征博士学位。根据ChatGPT老师分析,这很可能是一个跨学科的博士项目,涉及音乐学(musicology)+语言学(linguistics)+认知科学。他的研究内容可能包括:

  • 音乐短句是否像语言句子有语法?
  • 音乐与语言之间存在怎样的对应关系?比如汉语的声调系统如何影响中国音乐旋律的走向?
  • 音乐加工与语言加工在大脑中有没有重合区域?
  • 可否用语用学(pragmatics)的方式研究爵士乐中的即兴演奏,即在上下文中“对答”的能力?

听着都很烧脑。不过应该是一个很有潜力的研究方向!

alt text

然而,舞台上的语言天才不止一位。演奏萨克斯管的美国人Joe(中文名“周思文”)用英语寒暄两句之后,突然用字正腔圆的普通话说:

“我说英语还是普通话?”

观众起哄,讲白话啦!

Joe:“大噶好!我喺广州住咗十几年,我老婆係本地人。我宜家住喺成都,但係我嘅心喺广州。”

“这是我的homecoming演出。”(这句用普通话+英语说。)

我晕,学音乐的人很聪明这我知道,可这也实在太聪明了吧?

最后吹爆✨光芒Enlighterning✨这个演出场地!从来不知道购书中心6楼竟然还有一个live house。这个场地不大,外面还有一个露台餐厅,因而演出氛围更像是国外的pub和俱乐部。这次爵士六重奏演出,几位演出者非常放松,也没有特意穿正式登台表演的衣服,有人穿着运动裤、运动鞋就来了,好像他白天还有另一重身份,现在是几个朋友下班了聚在一起玩音乐的时间。

后记

第二晚又去了光芒看了另一场演出,发现舞台上还是这套架子鼓。所以爵士六重奏演出当晚,鼓手李浩鑫用的是场地方的鼓,而不是自己的鼓。这也可以理解,小规模巡演预算有限,运输架子鼓会增加太多成本,用场地方的鼓是经济实惠的选择。

一般来说,职业乐手对乐器都很挑剔。然而当晚,鼓手李浩鑫用“大路货”,还能打出这么好的鼓,并不简单。

(这里夹带私货安利安吉拉·卡特的一篇小说《爱上低音大提琴的男人》,很好地描写了乐手和乐器之间的“亲密关系”。)

另外这个舞台很小,鼓离观众很近,如果鼓手控制不好力度,声音就会很大甚至盖过其他乐器的声音,但鼓手并没有让这种情况发生,说明他的演出经验很丰富,现场调整能力非常强。另一方面也说明,好的音乐、好的现场表演,关键在于人和人的创造力,而不是预算和营销。这一点同样可以在NPR Tiny Desk的音乐现场里验证。

最后的最后,请让我们记住鼓手的名字——李!浩!鑫!如果Robert Glasper到中国巡演,我希望他可以和李浩鑫合作。

alt text

(演出现场的海报。)

IMG_7868.jpeg

(键盘手卢卡斯,跨界奇才!)

alt text

(很喜欢鼓,所以要再放一张!)